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美国外语通识教育变迁及经验


时间:2018-06-28 21:14:27  来源:  作者: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大学英语课程必将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力量之一。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外语通识教育正是契合这一改革要求的教育理念。借鉴美国大学外语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在创新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国际化人才。

  美国外语通识教育历史演进

  通识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博雅教育”,而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则最早发轫于美国,并取得长足发展。外语作为美国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通识教育的实践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外语通识教育模式。美国外语通识教育从形成到成熟的整个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形成阶段(殖民地时期—19世纪末)。这是美国外语通识教育初露端倪、尚不具备现代内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前期,受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沿袭了中世纪大学“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的传统,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希伯来语等古典语言成为美国外语教育的核心。中期,独立运动获得成功使美国正式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古典语言不能满足对外交往需求,对大学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美国各大院校开始设置现代语课程。1826年法语开始作为哈佛大学一年级必修科目,德语成为二年级必修科目。1828年耶鲁大学发布的《耶鲁报告》对美国建国后大学教育的实利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大学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全人”,标志着美国外语通识教育开始成形。紧接着,1869年哈佛大学进行选修制改革,学生获得了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课程,学术研究与专业化变得引人注目,但一年级有限的必修课中依然保留一门外语。后期,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逐渐分野及现代语取代古典语,使美国外语通识教育的人文属性开始凸显,外语通识课程开始走向现代化。

  第二,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历史时期,美国外语通识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外语通识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其人文属性不断得到强调,并且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09年,哈佛大学率先开启了通识教育改革,将大学教育引向人文教育发展,以取代实用主义,外语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科目,外语通识教育地位由此确立。1942年,芝加哥大学实行“四年制通识课程计划”,外语成为三年级通识课程的必修科目。1945年,哈佛大学发布《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规定通识教育应当包括三个领域: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外语学习得到进一步强调,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战后,外语教育与国家安全战略联系在一起,外语教育的工具主义价值理念影响了美国高等院校外语通识教育的各个方面,外语通识教育也因受到国家重视进入了全盛时期。1958年出台的《国防教育法》主张在加大对教育投资中,着重加强学生的数学、科学和外语的教学。

  第三,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1978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精粹主义通识教育思想影响下提出《核心课程报告书》,决定用核心课程替代原来的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报告书》将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与伦理道德问题研究、科学、外国文化。其中,外国文化类课程的共同目标是要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并使学生对本国文化传统产生一种新的看法并强调外语的重要作用。1979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正式实施核心课程计划,外语成为核心课程中的必修科目。2007年,哈佛大学发布的《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方案用以代替已经实行了近30年的核心课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哈佛通识课程处于不断改革之中,课程类型不断变化,但外语通识教育始终未被剔除,反而不断得到强化。现今,哈佛大学通识课程调整为8大类,其中“世界诸社会”报告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外语,且应达到一定的水平,目的是让学生们熟悉不同地域的价值、习俗、信仰、制度,从而克服狭隘的美国本位观念。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Copyright © 最新平台出租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11111号